小白 发表于 2023-6-25 13:20:59

[06.25] 胜芳古镇过端午 布虎蛙鞋驱五毒


■青蛙鞋、青蛙枕、蛤蟆坎。  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午日节、女儿节、地腊节等等,堪称我国名称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,端午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自古以来,民间过端午习俗众多,如划龙舟、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;再如插艾叶、菖蒲,挂钟馗像,戴香囊,喝雄黄酒等驱邪避疫。除此之外,端午节还有一项特别的传统——驱五毒。至今,在历史悠久的河北廊坊霸州市胜芳镇,仍绵延不绝地传承着这一端午习俗。每当此时,俏皮鲜艳的蛤蟆坎、活灵活现的布老虎、穿在脚上“吱吱”叫的青蛙鞋等“端午布艺”就会闪亮登场,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。  文/西岭雪 图/刘雪霜  民俗文化 历史悠久  胜芳镇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。原本只是一个名叫“堤头”的小渔村,后来改称武平亭、渭城,宋时定名为“胜芳”,取意“胜水荷香,万古流芳”。明朝初年大规模移民后人口激增,胜芳镇迅速发展为华北地区商贾云集、店铺林立的商贸与文化重镇。至清朝前期,胜芳镇已富甲一方,十分繁荣,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,民间有所谓“南有苏杭,北有胜芳”之说。据康熙年间的《文安县志》记载:“……文邑市,唯胜芳最盛,水则帆樯林立,陆则车马喧阗,百货杂陈,商贾云集,列为直隶六镇之一。”  悠久的历史,孕育了胜芳镇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底蕴,至今仍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和从未间断的民俗文化,传统节庆节俗尤其丰富多彩。闻名遐迩的胜芳花会,始于明盛于清,有“中国人的狂欢节”之称。每年农历大年初三至初六、正月十三至十六,八方花会相继而来,顺序摆开争奇斗艳,表演项目主要有中幡、小车、高跷、武术、音乐、跨鼓等。此时,不但胜芳镇百姓举家而出逛街看会,连胜芳镇周边甚至百十里开外的民众都赶来看热闹,群英艺人各显神通,整个胜芳镇沉浸在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中。2008年,从明代中叶就开始流行的胜芳花灯,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2021年—2023年度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评选中,胜芳镇榜上有名,入选项目正是胜芳花灯。近年来,胜芳镇加大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,形成了胜芳灯会、花会、火神信仰、龙舟竞赛等一批民俗民间文化品牌,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,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。  端午习俗 传承千年  俗话说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胜芳人一直保持着端午插艾的古老习俗。端午节还未到,古镇老街上已摆满了成捆的艾条,艾叶独特的香气拉开了节日前奏。端午节之前,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口或者窗户上挂一把艾草,一是祈福避邪,二是驱除蚊虫。五月初四晚上,每家还要摘些新鲜艾叶泡在水里,端午节早晨用艾叶泡过的水洗眼睛,据说可以不害眼疾;用艾叶浸泡的水沐浴,可以祛痱止痒。  进入农历五月后,胜芳人会挂上竹帘,竹帘外再挂一个红布葫芦。端午当天,胜芳人会起个大早,把红布葫芦摘下来扔到外边,称为“扔灾”。听当地人说,因葫芦有“收灾”的象征,将收集了家里“晦气”的葫芦扔掉,家人才会平安。同时,千家万户还会在门上拴一串香囊,香囊中装满朱砂、雄黄等各种香料,既有驱邪祈福的寓意,也能驱赶蚊虫。插艾草、挂葫芦、拴香囊之类端午习俗,在胜芳镇已传承了千年,并没有因为人们搬进楼房而丢掉,这一点非常难得。  当然,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民俗就是包粽子。历史上,胜芳镇是有名的水乡,地处东淀,盛产芦苇。每到端午时节,穿境而过的中亭河烟波浩渺,两岸芦苇浩荡。据《胜芳文史资料汇编(三)》记载,胜芳芦苇高大,苇叶宽厚,翠绿清香,是不可多得的粽叶,自古以来就是远销天津等大城市的大宗土特产。胜芳粽子是典型的北方粽,多以蜜枣、豆沙、红枣、果脯等甜食入馅。每到端午,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,取两三个苇叶折成筒状,放入江米、红枣、果脯、豆沙等馅料,用水生蒲草捆好,大火焖煮两小时,软糯清甜的粽子就出锅了。华灯初上,一家人以“吃粽子”为名围坐在一起饮宴,其乐融融。  除此之外,琳琅满目的端午布艺更是节日街头一景:五彩丝线编织的手环,脚踏葫芦、寓意“福禄”的小老虎,脚底带哨、一踩就吱吱作响的青蛙鞋,绣有蛇、蝎、蜈蚣、蟾蜍、壁虎的五毒衣,红红绿绿的蛤蟆坎等等,令人赏心悦目、爱不释手。  千针万线 震慑五毒  无论布老虎、蛤蟆坎还是五毒衣,林林总总的端午布艺,只有一个主题——震慑五毒,以此驱邪避秽,保佑孩子健康。  端午为什么要驱五毒呢?因为农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,草长虫鸣,群蝇飞动,天气逐渐变热,雨水渐多湿气加重,瘴疠之气骤增,瘟疫开始流行,蛇、蝎、蜈蚣之类生长于潮湿阴暗环境的毒物,也开始活跃起来。这种气候,容易使人感觉不舒服,也易滋生各种致病的细菌。所以,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“毒月”。正因如此,端午节在祭祀、纪念之外,驱五毒、防瘟疫也是重要内容。  据唐代段成式撰《酉阳杂俎·卷一》记载,唐代有挂“五时图”的习俗。“五时图”也叫“五毒符”,就是在纸上绘画“五毒”,即蛇、蝎、蜈蚣、蟾蜍、壁虎。相传,这五种毒物必须同时并存,才不会彼此攻击,方能和平共处。因此,挂“五毒符”就能防止毒物作祟。旧时民间,有些地方过端午,会在家中贴五毒图——先用一张红纸画上五毒,再用五根针分别刺在五毒上,意谓五种毒物已被刺死,不能再危害人。有些地方则是“剪五毒”——在家中的门、墙、窗、炕上,张贴红纸剪的五毒图像。在京津等地,有吃“五毒饼”过端午的习俗——将刻有五毒图像的印子盖在饼上再烤熟,就是“五毒饼”,寓意吃掉五毒使其不再害人。古代民间,还有用雄黄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的习俗,一是可驱避毒虫,二是借猛虎镇邪(王字似老虎额纹,虎为兽中之王,以之代虎)。另外,旧时很多地方过端午,还会给小孩子穿上绣有五毒图的五毒衣,表示以毒攻毒,驱五毒、保健康,这一古老的习俗,至今仍在胜芳镇流传。  五毒衣整体上以肚兜为样式,通常以红布为主料,上方有绣于绿色背景上的“长命富贵”字样,五毒图案绣于正中,针法细致入微,活灵活现。还有一种,是以青蛙形状为领口,用红色布料做成肚兜,叫作“蛤蟆坎”或“青蛙服”。红绿相间的五毒衣、蛤蟆坎穿在小孩子身上,活脱脱年画上的小童子,煞是好看。给孩子穿五毒衣、蛤蟆坎的同时,还要在肩膀上背一个小布老虎或者缝上一个扁平的布老虎,寓意驱邪避毒。这类布老虎,小的长4厘米、宽3厘米,最大不超过8厘米,大多以红布或黄布缝制,小巧玲珑特别可爱。据介绍,制作布老虎要经过裁剪布料、缝制雏形、填充棉花、缝合等多道工序。“封王”是最后一步,也是点睛之笔——找一些不同颜色的布,做成老虎的鼻子、胡须,再用两个黑亮的珠子缝上当眼睛,最后拿金线在老虎额头上缝出一个“王”字,一个虎虎生威的小老虎就基本完成了。  五毒衣、蛤蟆坎、青蛙鞋与布老虎,工艺都很讲究,繁杂精细的针线活制作起来费时费力。千丝万缕、一针一线中,不仅体现出心灵手巧的胜芳女性所特有的聪明才智,更寄寓着老一辈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与祝福。历经时间淘洗,端午布艺作为胜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,已成为当地一绝,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符号,展现着古镇独特的生活韵味与精神气质。来源:燕赵晚报

王健 发表于 2023-7-21 17:42:34

b@小白 ,,,。mnrdyjpphttps://sfdzh.shengfang.city/public/emotion/face_liekai.pnghttps://sfdzh.shengfang.city/public/emotion/face_jizhi.pnghttps://sfdzh.shengfang.city/public/emotion/face_wangchai.pnghttps://sfdzh.shengfang.city/public/emotion/face_jizhi.pngp
ergffyb-5f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[06.25] 胜芳古镇过端午 布虎蛙鞋驱五毒